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管道工程研究中心在工程學院隆重舉行揭牌儀式,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高曉東出席并為管道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出席儀式活動的領導、專家均表示,中心的成立可促進管道研究高端人才匯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推動管道事業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揭牌儀式上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高曉東聽取了管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竇斌教授對中心籌建、中心專家、技術優勢及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的介紹,對管道工程研究中心的發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活動同期,召開了管道工程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會議表決通過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管道工程研究中心第一屆專家委員會成員名單》。專家委員會成員均為長期致力于行業發展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專家學者、高端人才。
竇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院長、破格教授/博士生導師,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雙創計劃”創新人才,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教學名師和團隊負責人。
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自然資源部深部地熱資源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科技部地球深部鉆探與深地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能源行業地熱能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湖北省地質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河南省冶金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綠色鉆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源熱泵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熱協會會員!兜刭|科技通報》、《安全與環境工程》、《中國煤炭地質》和《鉆探工程》編委,SPE Drilling&Complation、Renewable Energy等國家期刊審稿專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重大研發計劃等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4部。主編國家能源局《地熱井井身結構設計方法》標準,參編國家能源局《淺層地熱能地下換熱工程驗收規范》等行業標準4部。主編《地熱工程學》教材1部,該教材被教育部地質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列為推薦教材。申請及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余件,授權南非和澳大利亞國際專利3件。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1項,湖北省課程思政示范項目、教學團隊和名師負責人,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教學名師和團隊,2020年獲得首屆湖北省專利獎金獎(排名第一)。
唐輝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國家教學名師。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IAEG)副主席,國際地質災害減災聯合會(ICGdR)顧問,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第六、七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地質類專業第一、二屆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持了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項目和國際對比研究計劃等。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2項排名1,1項排名2)、地質災害治理國家級示范工程獎1項(排名1)、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4項排名1,2項排名2)、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均排名1)。發表SCI論文180篇(第一/通訊作者102篇)。出版中英文專著7部,主編地質災害防治規范5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項、國際發明專利5項。
馬保松,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美聯合非開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外籍院士。曾先后在德國波鴻大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德克薩斯州大學做訪問學者,從事地下基礎設施非開挖建設和修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20余年。
主編國家標準GB/T 37862-2019《非開挖修復用塑料管道 總則》、國家工程建設行業標準CJJ/T 210-2014《城鎮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程》等10部,主編出版專著《非開挖工程學》、《非開挖管道修復更新技術》等9部;研究成果被應用于港珠澳大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SCI、EI論文30余篇,獲得發明專利30余項;2011年獲得國際非開挖技術學會頒發的“國際非開挖獎學術研究獎”;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目前主要兼任國際地下物流學會(ISUFT)常務理事、ISO國際壓力供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標準工作組召集人、國標委全國塑料制品標準化委員會SC3分委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市政給水排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曾聰,地質工程博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地下空間系副教授,兼任湖北省地下基礎設施創新聯盟副秘書長。
主要從事市政管網工程、非開挖管道鋪設和修復技術等相關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青年基金1項,面上項目1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交通部重點研發項目1項,主持和參與其他橫向科研項目17項,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5),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發表SCI/EI 論文15篇,申報與授權專利16項,參與編制國際ISO標準1項,編制國家標準GB/T 37862-2019《非開挖修復更新用塑料管道 總則》,在編國家標準《管道修復用原位固化內襯塑料管》,國家行業標準CJJ/T 210-2014《城鎮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程》和CJJ/T 244-2016《城鎮給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程》,其他省部級和協會標準6項。
烏效鳴,博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教授。長期從事地質工程和鉆井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兼任湖北省巖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非開挖技術協會理事、武漢非開挖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鉆井液與完井液》、《石油鉆探技術》、《探礦工程》3個期刊的編委。承擔完成過國家級、省部級、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30多項;獲得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國內領先科技鑒定、湖北省優質課程、國家級精品課程等成果。公開發表科技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和教材4部,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3項。
胡郁樂,博士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教授。從事鉆探工程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鉆探工藝和機具,鉆井儀表。發表論文30余篇,擁有專利1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0余部。獲湖北省人民政府政府政策咨詢三等獎、2007年度科技部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2008年開始從事“大陸科學鉆探選址與鉆探實驗綜合研究”sino-probe-05 重大科技項目現場的鉆探技術隨鉆研究和管理工作。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鄭洪標,中國地質大學排水環境治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武漢中儀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
從事排水管網檢測與非開挖修復工作十余年,是國內排水管網非開挖修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參與編寫(修訂)國家行業標準、地方行業標準及團體標準18項。參與科技項目《城市排水系統排水口、管道及檢查井治理技術研究及示范》榮獲2021年度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參與課題《排水管網問題排查與整治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2020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7年帶隊研制出國內首套自主產權的非開挖修復原型機;2018年在武漢設立修復材料生產基地,打破了國內光固化修復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自主研制的紫外光固化修復系統和紫外光固化修復車分獲國家發明專利(紫外光固化修復系統專利號:ZL·201720950363.0、紫外光固化修復車專利號:ZL·201821419694.2)。
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城市排水管渠數字化診斷、清淤設備及修復材料產業化”項目,子課題“城市排水管渠數字化診斷(視頻檢測)設備產業化”課題負責人。
吳翔,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地質大學第二屆“三育人”標兵,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學會會員,國土資源部和湖北省科技人才庫入選專家,教育部“巖土鉆掘與防護”工程研究中心骨干成員,《煤炭科學》、《地質與勘探》期刊論文審稿評委,國家級精品課程主講教師。
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和企業科研項目28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1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6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正式出版專著和教材7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8項,軟件著作權1項,多次在我國地礦、冶金、煤炭等部門主持定向鉆進技術培訓與咨詢,曾到訪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地學術交流,已培養和正在指導的研究生27名。
閆雪峰,碩士生導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非開挖水平定向鉆技術及新應用、 地下管道檢測和非開挖修復技術等研究工作。2015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論文12篇,申報與授權專利10余項。承擔完成過國家級、省部級、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20多項。參與編制團體標準《排水管道紫外光固化修復施工和驗收規范》,參與科技部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城鎮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程”專題。
張鵬,博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頂管技術、綜合管廊、埋地管道、管道修復等研究工作。發表論文13篇,承擔完成過國家級、省部級、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10項。2020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20年獲廣東省進步一等獎,2020年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
盧春華,碩士生導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鉆探工具與設備、非常規能源勘探開發、海洋鉆探技術、非開挖管道檢測與修復技術等研究工作。獲2018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7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2017無錫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2009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獎。申報與授權專利10多項。承擔完成國家級、省部級、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15項。
方長亮,碩士生導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頁巖可壓裂性評價、鉆探技術與設備、非常規油氣開采技術等研究工作。發表過多篇國際性會議論文。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
黃滿,博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能源資源高效開發、水射流理論與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研究工作。發表多篇期刊論文,申報與授權專利5項。承擔完成過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獲得2016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20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劉志國,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大學排水環境治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武漢中儀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排水管道檢測設備與修復設備的創新研發及技術升級優化,提升產品結構性能及環境應用適應性。2018年至2020年底,作為發明人,累計申請專利68項,發表論文1篇,參與編寫湖北省地方計量技術規范《管道檢測機器人校準規范》(JJF(鄂)60-2020),參與——《2018中國城市地下管線發展報告-供排水篇》(同濟大學出版社)編寫工作。
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城市排水管渠數字化診斷、清淤設備及修復材料產業化”項目,作為子課題“城市排水管渠數字化診斷(視頻檢測)設備產業化”課題第二負責人。
馮成會,中國地質大學排水環境治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武漢中儀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2年以上排水檢測設備配套軟件和管網信息化平臺研發從業經驗。
主攻排水行業的檢測采集成像和分析處理、物聯網及信息化技術應用,主持設計開發了多個省市級重點排水管網運維系統。參與編寫安徽、湖北、山東多省的地方工程建設標準《城鎮排水管道檢測與評估技術規程》、參與編寫中國標準化協會團體標準《排水管道檢測和非開挖修復工程監理規程》、“十二五”水專項團體標準《城市排水管渠數字化檢測與評估技術規程》、武漢市地方標準《武漢市排水管道檢測與安全評估技術規范》、參與編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標準《城市地下排水管線數據入庫技術規范》、參與編寫長江生態環保集團企業標準《長江大保護城鎮排水管網精細化排查成果驗收技術規程》和《長江大保護城鎮地下管線排查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標準》。
管道工程研究中心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管道工程研究中心(Pipelin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是一個旨在匯集國內外高端技術人才對管道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進行研究的科研學術機構,也作為聯系我國政府和企業的橋梁服務于我國的管道領域,并承擔管道相關的國家標準,國家行業標準和省部級標準編制。中心于2020年10月8日成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院長竇斌教授任該中心第一任主任。中心自成立以來團結管道領域的專家和科技者,圍繞該領域重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學術活動,為發展管道事業和提高該工程領域科技水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目前中心的主要任務包括:開展管道工程領域基礎理論和技術應用研究;開展地下管線非開挖工程新材料、新技術、新理論研究;開展以GIS平臺為基礎的地下管線信息管理、運維評估系統;編制國家級、省部級相關標準和規范;對國家科技政策和經濟建設中的重難點工程項目提供設計、技術服務與咨詢;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編輯出版管道專業書刊,普及相關專業知識,推廣先進技術;開展管道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
自中心成立以來,積極促進學科建設與市政管道工程、油氣管道輸送相結合,創新理論與實踐同步發展,已承擔該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企業科研與咨詢項目10余項,出版相關專著5部,發表SCI、EI論文40余篇,獲得發明專利10余項。此外,中心積極為我國培養管道領域各類專業人才,已逐漸成為一個高水平的交流平臺,中心旨在相互促進學習,快速提升我國管道工程的技術水平, 縮小與國外同行之間的差距。